藍染真的為客家人所有嗎?
大家俗稱的「客家藍染」,到底源自於哪呢?
客家人意旨母語為客家話的臺灣人,因1937年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與1945年的國語運動,客家話被強致取代為日語與國語,使原客家人的後裔語言都改變為閩南語與國語,不易分別客家族群。而客家人多集中於桃、竹、苗與南部六堆地區,著名的傳統服飾為「藍衫」,是一種由藍、黑色衣長及膝的大襟衫,形式單純,未有過多的裝飾,其中的特色是布料以植物染出的藍黑色色澤,為藍染技法。因此,現今容易將藍染與客家人聯想在一起。
臺灣最有名的藍染聖地為三峽、苗栗。但陽明山、樹林、木柵、深坑、石碇、坪林都曾有藍染所用的植物出現,現今埔里、斗六、嘉義、花蓮鳳林鎮都有藍草植物種植,也發現野生馬藍植物,這些地方並未全是客家人所居住地,但為何存有藍染植物的棲息呢?
荷蘭人引入中國與東南亞藍草植物
台灣最早的藍染發展時期可以源自於荷蘭治理時期,16世紀末的荷蘭積極開發染布技術與梳理技術,於當時的西歐國家為紡織產業之領頭羊。《臺灣通史》中有提及木藍的出現:
木藍:亦名小菁,種出印度,荷人移植。宜於高燥之地,一年可收三次。
可見於荷蘭時期台灣就已有藍草的栽種。
荷蘭從中國福建、浙江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引進種子至臺灣種植,將其製作為藍靛,送回歐洲使用,而臺灣氣候無法掌握與產值不如預期,大量投資的經費無法回收,最後放棄臺灣藍靛的生產。
明鄭時期台灣藍染記載
而在明鄭時期,中國藍染產業盛行,設有「染人」負責管理染色的職官。而在史料記載上並未明確指出藍染工藝於台灣的發展與脈絡,而能從史書文獻中,發現大菁、菁靛等名詞,可見於明鄭時期的台灣還是有藍染植物的生產。並且中國漳州、泉州地區業有產出,可推測台灣的藍草可能由漳州人、泉州人引進。
《台灣府志》:
菁子:種之以做菁靛。漳、泉皆有,產於台者尤佳。菁靛:可以作染。
清領時期臺灣藍染的興盛與衰落
台灣的藍草植物多於福建、浙江地區引進種籽,台灣氣候環境適合木藍、馬藍植栽種植,其中馬藍更為豐富,產出品質勝佳,植物富有光澤且染後不易退色,受到青睞,外銷貿易活動活絡。《淡水廳志稿》曾紀錄「菁靛… … 常運漳泉,南北發賣。」從台灣北部山區運送至艋舺、基隆出口藍靛,中部地區遊鹿港出口藍靛,而南部以安平港、打狗出口藍草種籽,將此藍靛業運送至泉州地區再販售至浙江寧波一代。
1800年至1870年,台灣藍靛產業達到顛峰期,泉州安溪人至台北盆地周邊山區、中南部山林與溪流旁開墾,與開墾宜蘭、新竹、苗栗地區,以馬藍栽種為主;中南部:埔里、斗六、嘉義種植馬藍,恆春也具木藍與馬藍的發現。
至1870年清末年間,藍靛不再成為產業趨勢,北部地區土地開發漸漸以茶葉種植為主,南部已開產糖為主,減少了藍草種植,使藍靛產量逐年下降。
藍染真的為客家人所有嗎? 這個答案為否定的。
以前,在未有化學染劑出產前,世界各地布料的顏色都以天然礦物、植物所染製而成。客家人或許有相傳的藍染技法,然而藍染工藝不單為客家人所知與所有。
臺灣經歷多次的被殖民、改朝換代,產業鏈也變遷多次,接收各式各樣文化發展與進程,才形成現今看到的各種技藝。